《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現象的反思》讀后感
昨天在CHIMA公眾號上讀到一篇好文《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現象的反思》??傮w感受:作者有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犀利的筆鋒,為科室建設吶喊發聲的情懷和擔當,向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者表示敬意。
對于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的現象,我談談自己體會,歸納為12個字:“認清趨勢,放棄幻想,改變自己”。
1認清行業發展變化的趨勢
文中所指信息科“技術空心化”,即核心技術、關鍵人才沒有掌握在信息科手里,以至于在管理和使用中出現了被動、脫節甚至卡脖子等局面。
那么,請問,這些醫療信息化行業的核心技術、關鍵人才去哪兒了?是憑空消失了嘛?并不是。
我大概捋了一下:
一是研究所、高校。在這里,醫療信息化以“醫學信息學”、“智慧醫療”等更加高大上的細分專業名稱出現,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通過幾年的學習,系統地掌握跨學科理論知識,經受各種項目的歷練,最后獲得學歷上的加成。
二是行業頭部企業。對于頭部企業,無論是其在整個行業的影響力、號召力,還是它們可以給予人才的薪資水平、發展機會方面,頭部企業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虹吸效應非常明顯。
三是國內頂級醫院。一般指可以上國內醫院百強榜單的那種。道理跟頭部企業差不多,不再贅述。
從另一個角度講,正是因為整個醫信行業的繁榮發展,才有了多元化、更有價值的上層建筑,這是好事。
所以,所謂的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無非是人才和價值在醫信行業里的主動選擇和自由流動,他們并沒離開醫療信息化這個行業,只是去了(他們覺得)更有價值的地方,這是一種趨勢。趨勢這種東西,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在現有條件下,即使把空心化的信息科用高端人才技術填滿,假以時日,人才和技術,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動(從信息科視角看,便是流失)。
認清醫信行業發展的規律和形勢之后,首先跟自己和解,知道自己身處行業的大致位置。其次和同行和解,不必為他們搶走了行業核心價值而生氣,打不過就加入,比不過就認同。
2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主要是希望大家正確看待醫院信息科的職能地位,以及信息科這份工作。
首先,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大家都覺得,這些年信息科在醫院顯得愈發重要。但是,咱得看清楚、想明白,“愈發重要”是跟以前的自己比,而不是跟臨床比。
這幾年。醫信行業沾了醫院整體快速發展的光,借了政策的東風,項目多了,應用場景豐富了,機會多了,下限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但是,行業規則和組織架構決定了,信息科在醫院配角和輔助的地位,并沒有發生變化。這是上限。
因為,這是醫院。
正確認識了一份職業的定位和天花板,才不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職場上的很多煩惱,就是因為你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尤其在醫院這個科室眾多、人才洶涌的地方,人很容易攀比,進而浮躁。
同時,技術空心化不是職能空虛化,一個科室,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醫院信息科早已脫離傳統的純技術部門,而是向著溝通協調、項目管理、數據治理等方向深入,技術空心化,是職能細分化的必然選擇。
其次,雞湯不能頓頓喝、人人補。最近各級常常聽到“一線工作法”,關鍵在“一線”,就是要接地氣,接近基層,要到一線,要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光坐在辦公室聽匯報、敲鍵盤,要下去。
我喜歡跑醫院。據我了解,很多中小醫院的信息科,就是三五個人在那兒硬撐著,有些甚至由搞醫務、后勤的人兼任,外加醫院周圍的電腦維修店“友情贊助”,就這樣的從業環境和氛圍,很多從業者累得眼里都沒有光,你跟他談什么“營造學術氛圍,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構建學習型科室?”這跟“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區別?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只有你真正體會過基層的苦,才能懂得,不要隨便給別人開藥方、灌雞湯。并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能夠或者都需要用鋼筋水泥,澆筑一幢高樓大廈,站在樓頂,仰望星空,俯瞰蕓蕓眾生,才叫成功。隨性地從邊角處撿拾色彩不同的鵝卵石,用心拼湊屬于自己的花園,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柴米油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3改變自己
信息科技術空心化只是局部現象,整個醫信行業的繁榮發展有目共睹。同理,信息科空心化,不意味著科里的工程師可以空虛化,空洞化。在科里低頭走路,在院里抬頭看路,在院外抬頭看天,按這種強者思維去想,能做的事還有很多。我微信里收藏一篇薛萬國主任的《薛萬國:未來醫院信息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是一份非常不錯的信息科工程師成長實用指南,適用于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剛入行的年輕人,信息科的工作上手容易,門檻低,強度也不大,有一份實用指南,加上自己的執行力,才不至于荒廢。
一點個人愚見,不到之處,還請海涵。
下一篇: 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現象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