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健康”迎來規范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國互聯網醫院數量已接近900家。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去年3月,在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醫院的行業定位也更加明確,尤其是當醫保逐步將互聯網診療納入報銷范圍,有效的監管是規范行業發展的必要前提。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健康”不能“因藥而醫”異化為藥品銷售工具,而是要以患者健康指標為導向“因醫而藥”,已成為不少行業管理者和專家的共同觀點。
以患者療效和行業效率為目標的數字醫療已有探索成效。在山東泰安,通過互聯網醫院開展的數字慢病管理模式,實現了全國首個市級層面醫保直接報銷,并提供“事前提醒、事中控制和事后審核”的全流程醫保智能監管。一年多時間,當地慢病次均處方費用下降了12.7%,醫保支出相對節約10%以上,患者個人負擔下降5%以上,提升用戶健康指標的同時,政府和行業也實現了降本增效。
可以看到,有效監管下的醫保接入,不僅可以讓患者享受數字醫療帶來的健康紅利,也能有效防止過度醫療、虛構醫療服務騙保等行為。鮮明地發揮好“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醫療屬性,將更好地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在更大范圍內體現數字醫療的價值。
“我們要努力將‘醫共體’升級成‘健共體’。” 專家表示,構建“健康服務共同體”就是要統籌各方資源,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由“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形成集預防、治療、康復等于一體的健康服務模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群眾健康。
專家建議的“健共體”已有落地實踐。比如在天津,通過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了天津市基層數字健共體,實現了管理統一、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服務同質,為用戶提供全流程的醫療和健康維護服務。“健共體”有力地推動了醫保按病種支付改革以及“以健康為中心”的責任醫療體系落地,讓每個老百姓在基層就能實現“未病能防、有病能診、小病能治、大病能轉、慢病能管”。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互聯網+醫療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用戶習慣、醫生習慣的改變以及更多支持政策的落地,這一新業態已然成為國家醫療衛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當政府、醫院與平臺形成合力,擦亮以健康為導向的醫療屬性,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將進一步釋放技術帶來的健康紅利。
來源:新華網
上一篇: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全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
下一篇: 深港兩地首次實現電子病歷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