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
寧夏地處我國西部,優質醫療資源少是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而互聯網診療可以打破壁壘,聯通全國優質專家資源,實現醫療資源流動、優化配置。
2018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復寧夏建設國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國家衛生健康委與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規劃(2019年—2022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今后四年的建設目標,提出夯實一個基礎(覆蓋寧夏城鄉居民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基礎)、建設兩大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區域醫療中心)、強化三項保障(黨建行風建設保障、研究與應用融合保障、創新行業政策支撐保障)、構建五大平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網醫療平臺、互聯網診斷平臺、互聯網醫藥平臺、互聯網運營監管平臺)任務,力爭四個(互聯互通、一體化應用服務、產業培育、政策機制)創新。
良方一:推動互聯互通,促進資源配置集約化。
運用“互聯網+”,建成了覆蓋全區的居民健康檔案和基層衛生信息管理系統,向基層患者提供“線上”的慢病管理、健康科普教育服務,促進了全民健康管理。發揮“互聯網+”直接到C端的優勢,建成互聯網+免疫規劃、血液管理、120急救、中醫、慢病服務,實現了疫苗全流程監管、用血實時監測、120急救全區聯動、中醫館基層全覆蓋、家庭醫生簽約等一體化應用服務
良方二:發揮數據引領,打造信息建設平臺化。
率先在全國實踐省一級云平臺模式,推動全區各級醫療單位與自治區級云平臺進行對接,初步實現醫療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了“國家、自治區、市、縣、鄉”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為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音視頻終端、靜態心電等設備,實現了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B超、遠程心電、遠程病理等應用,讓群眾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偏遠地區患者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建設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給鄉村醫生賦能,減少基層漏診。搭建全區互聯網醫院(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一體化應用平臺),提供一體化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服務。
良方三:創新應用領域,突出惠民服務智能化。
出臺《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大力實施30項智能“互聯網+”便民惠民舉措。積極與第三方合作,發揮創新驅動優勢,組建“智慧互聯網醫院”,全面開通線上就醫便民服務。老百姓通過手機使用電子健康碼,實現預約掛號、線上繳費和檢驗結果查詢,提升了就醫感受。健康扶貧患者出院時只繳納個人自費部分,一站式結算享受各部門的優惠政策。建設在線科普教育與科普平臺,提供多樣化的醫務人員在線教育培訓和對居民的健康科普知識培訓,打開了一條業務提升的通道,豐富了基層醫生對疑難雜癥診治以及居民對常見疾病認知的經驗積累。
良方四:精心筑巢引鳳,帶動醫療健康產業化。
自治區19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資金、項目、稅收和人才培育等支持政策。創建互聯網醫療健康應用產業園。近100家互聯網企業入駐銀川、中衛兩個產業園,已有55家互聯網公司取得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良方五:完善支持政策,實現服務監督一體化。
建立“全科+??啤薄熬€上+線下”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提高了鄉村醫生服務質量。實施“一站式”平臺結算,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將互聯網復診、互聯網(遠程)會診、互聯網(遠程)病理會診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將遠程胎心監測納入生育保險。成立首家“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出臺個人數據隱私保護、藥事管理服務等一系列自律公約,促進了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良方六:發揮建設效能,助力疫情防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互聯網+醫療健康”充分發揮遠程體系的優勢,構建視頻會議、遠程會診等模塊,以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疫情防控線上速度,在快速分診、早期篩查、醫療支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滿足群眾日常診療需求、保障疫情防控外的正常醫療服務方面,也彰顯出獨特優勢。
目前,在寧夏備案注冊全國醫師已達6.4萬名,累計接診患者2.45萬例,開展線上隨訪管理16.5萬人次。開展各類遠程診斷達130萬例。
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銀川市“互聯網+醫療健康”典型經驗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寧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推介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經驗,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寧夏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寧夏《推進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作為“區域服務”典型案例在全國第二屆數字峰會上展示并通報表揚。
來源:央廣網
上一篇: 患者福音來了!滬連兩地醫院“聯手”開展遠程醫療項目
下一篇: 新疆籌建首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