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這五年:綜合醫改再探新路
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抓手推進分級診療......“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在推進醫改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
“從黃崗來到焦陂,就為給母親做白內障手術,醫生瞧得可好了,母親身體好了,我的心也放下來了!”阜南縣黃崗鎮居民鞠國慶言語之間滿是欣慰。
近日,鞠國慶為了給92歲的母親李老太太看眼睛,選擇到離家不遠的焦坡鎮衛生院做手術。“以前要去縣里大醫院才能做上手術,老人家在路上折騰、掛號排隊非常辛苦。”鞠國慶說,如今母親做完手術3天就出院了,整個手術做下來只花了100塊錢。
李老太太便捷的就醫體驗,得益于阜南縣的“醫共體”建設。
縣里專家下沉一線、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更新升級、“百名醫師進村室”師帶徒工程、基層醫生免費進縣里醫院學習、標準化的村衛生室蓋在家門口……阜南縣人民醫院焦陂分院副院長李永賀告訴記者,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衛生院軟硬件都實現了提質升級,現在基本實現“大病縣內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目標。
基層醫療資源利用不足、大醫院內人滿為患曾經是常態。如何將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我省積極探路“醫聯體”建設,均衡和合理優化醫療資源,引導患者有序就醫。
2015年,我省創新性地提出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的制度設計;2018年,率先開展城市醫療服務聯合體試點;2019年,我省確定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的綜合醫改方向;同年,探索創新“兩包三單六貫通”改革路徑,并在37個試點縣(市)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
據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專家資源、醫療技術、藥品保障,補償政策、雙向轉診、公衛服務六個方面實現上下貫通,有效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目前,全省共組建120多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全省范圍內“15分鐘就醫圈”基本形成,服務人口約4500萬人。縣域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就醫秩序基本形成。今年,二級、三級醫院向基層轉診人數(例)同比上升26.3%,基層診療量占比達到65%以上;全省縣域就診率達到83%以上,縣域內基本醫保補償比達到70%左右,群眾滿意度持續穩定在90%以上。
“太感謝醫生們了,沒有他們的及時幫助,后果不堪設想!”前段時間,銅陵市天井湖社區五松西村的孫先生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其母親聯系上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簽約醫生后,隨后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迅速轉診,精準對接銅陵市立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陸潤平。
“當時接到電話就在線上指導社區醫護人員開始院前急救,患者到醫院后我們無縫對接為他開展手術。”陸潤平說。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醫聯體”的紐帶,一頭連著大醫院,一頭連著社區患病群眾。如何用好紐帶,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破解分級診療之難,銅陵市先行探路。
2018年,銅陵啟動緊密型醫療聯合體改革試點,建成以銅陵市立醫院為牽頭單位,2家二級醫療機構、36家基層醫療機構組成的市立醫院緊密型醫療聯合體。
據了解,銅陵市立醫院除了讓大專家對口幫扶基層醫療機構,還建立基層“點單”機制,設立下沉專家工作室、高年資護士工作站。此外,還通過組建流動專家庫,基層衛生機構根據患者需求通過手機App“點單”“評單”“核單”直接預約專家。
探索之路不乏曲折。城市醫聯體建設涉及財政投入、醫保支付、服務價格、人事管理、激勵考核等多個方面、多個部門和多方利益,有專家直言,在推進醫聯體進程中,難免存在“聯而不合”的情況。
在銅陵市立醫院黨委書記、院長何向陽看來,“緊密型”是破解該現象的關鍵“鑰匙”。
“我院在醫聯體內實行一體化的人員配置、運行管理和醫療服務;實現人員、資源、利益和信息的共享格局;統一建立影像診斷、醫學檢驗、心電診斷等中心,統一藥品采購、耗材采購、消毒供應、醫療廢物處理等。”何向陽說,醫聯體運營兩年多來,初步實現患者醫藥費下降、藥占比下降,慢病管理率上升、基層就診率上升、雙向轉診率上升。
“自2018年10月開始,我院向合肥市經開區高劉、長崗兩家衛生院派駐管理團隊參與醫聯體建設,形成上下聯通協作機制,有效地提升了基層衛生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延照說,只有建立穩定的“緊密型”關系,才會真正實現“聯合體”。
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任人也坦言,雖然我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當前正處于愈進愈難,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關鍵時期。
當前,在緊密型醫聯體內,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不難,關鍵是“沉”得怎么樣?基層能否“接得住”?是否能滿足百姓高質量就醫的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王延照坦言,醫聯體內兩家衛生院雖已建立相應的職能科室和臨床科室,但是仍然存在人力資源短缺難題。
“提升下級機構的服務能力是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模式的基礎。”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安醫大一附院東區(肥東縣人民醫院)院長張勇看來,人才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第一原動力,醫聯體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隊伍建設。“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變‘輸血’為‘造血’,為基層醫院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是發展基層醫院的關鍵所在。”
2018年,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肥東縣人民醫院牽手,成立緊密型醫聯體,牽頭醫院對下級醫院開啟組團式幫扶工作。
據悉,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根據臨床科室發展需求,陸續派出3批專業技術人員到肥東縣人民醫院開展工作,包括長期派駐(1年以上)專家團隊25人,專家們點對點、科對科地進行指導,通過遠程會診、教學查房、技術幫扶、疑難病例會診、手術示教、學術講座等形式。
“以前有些病只能去大醫院看,現在縣醫院就能掛到省城大醫院的專家號,錢還花得少!”在肥東縣人民醫院就診的患者李女士深有感觸地說。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省將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讓醫聯體內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僅“沉下去”還要“沉得穩”,提升醫聯體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老百姓的高質量就醫需求。
來源:安徽日報
記者:朱琳琳
上一篇: 醫療信息化新聞一周回眸
下一篇: 湘雅二醫院243.5萬張無差錯處方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