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破題 商業保險迎來巨大藍海市場
今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3月2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過往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堵點。
4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方案中明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盡管對于這一政策是否放開了互聯網首診納入醫保尚存爭議,但是“互聯網醫療+保險”模式毫無疑問地將成為疫情防控期間老百姓看病問診的主要方式。
在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
據《金融時報》記者梳理資料可見,1999年,39健康網、搜狐健康網開始提供健康資訊,“互聯網+醫療健康”萌芽初綻;2006年我國第一個互聯網醫療企業——好大夫在線正式成立。2010年以后,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展普及,互聯網醫療發展加速,微醫、春雨醫生、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領軍企業成立,隨著國家對于“互聯網+”概念和創新創業的支持,行業蓬勃發展,熱度不斷提高。但2016年開始,政策監管趨嚴,互聯網醫療平臺發展緩慢,行業熱度驟降。2018年以后,國家政策逐步放開,管理日趨完善,互聯網醫療發展重回快車道。
2019年8月,國務院更是首次發文提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可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推廣。從產業發展階段來看,互聯網醫療產業前景廣闊,市場空間很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量公立醫院、民營醫院等實體醫療機構主要致力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互聯網醫療通過線上服務避免患者交叉感染,極大地緩解了實體醫療的壓力。
受到疫情的影響,為了避免普通發熱病人去醫院發生交叉感染,很多醫院的普通門診暫停,日常診療和慢病復診等診療活動無法通過線下滿足。很多第三方的互聯網診療平臺如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丁香醫生、微醫等及時上線新冠肺炎疫情在線咨詢服務,提供免費的義診。同時,衛生健康委連續發布兩條工作通知,要求醫療機構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
2020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3月2日,國家醫保局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過往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堵點,特別是3月2日發布的支持互聯網醫療接入醫保政策,可稱之為互聯網醫療行業中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幾大主要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在疫情期間迎來了用戶規模和日均使用時長的歷史新高。衛生健康委等部門也發布多條通知,要求醫療機構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部分省市也加速將互聯網復診以及網售藥品納入醫保。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許多患者在診療上出現了一些不方便、不便捷、拿不到藥的情況,對于患者的特殊需求,《指導意見》提出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準設置互聯網醫院或批準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按照自愿原則,與統籌地區醫保經辦機構簽訂補充協議后,其為參保人員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復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鑫在4月17日舉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為確保慢病患者不因開藥問題反復奔走醫院,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市醫保局與市衛生健康委協調聯動、同步推進,啟動互聯網診療定價、報銷及網上結算工作,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送藥上門服務,并將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的互聯網診療復診服務納入醫保,保證參保人員醫療質量和就醫安全。
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定點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互聯網復診服務時先對其進行電子實名認證,發生的“互聯網復診”項目可在線實時分解、即時結算。根據這項規定,北京的患者憑在線醫生開具的處方,經定點醫療機構確認后,可自行選擇到定點醫療機構取藥、到定點零售藥店取藥或藥品配送上門服務,三種方式在取藥時均可持卡實時結算。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中日友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宣武醫院、北京燕化醫院、北京長峰醫院五家定點醫療機構開通互聯網診療服務,還有14家定點醫療機構正在進行信息系統改造和與醫療保險聯通工作。
另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除北京外,目前上海、四川、廣東、江蘇等地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結算體系,覆蓋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復診購藥。但是,不同地區接入醫保方式有所不同,浙江衢州市醫保局與阿里健康合作慢性病處方流轉平臺試點;京東與宿遷醫保局打通了醫保支付;武漢市聯合微醫開通了醫保支付,覆蓋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惡性腫瘤等十個重癥慢性病病種,實現了線上復診開方,線下藥店開藥;叮當快藥在深圳市率先推出醫保在線支付服務,患者在該平臺購買藥品可以直接使用醫保結算。3月31日,平安好醫生宣布,旗下互聯網醫院已打通湖北省醫保在線支付,為用戶提供“不出門、云刷卡”的一站式就醫購藥服務。
此外,甘肅省啟動“電子處方信息共享平臺”,借助第三方處方共享平臺技術,患者可以向醫生預約在線復診,醫生可以向患者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患者憑借平臺推送的電子處方,自主選擇購藥途徑。顯然,慢病中為首的高血壓、糖尿病,有望成為實現線上看病、納入醫保報銷的第一個突破口。
雖然改革在提速,但目前醫保還無法做到全國互通,這給醫療商業保險的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
“互聯網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可以為每個用戶打標簽,建立電子病歷,了解患者后續就醫、買藥的情況,判斷用戶是不是有較好的醫藥依從性。這些都是保險公司所需的精算根據,可以依此為一些特殊的病種設計特殊的保險產品。”一位互聯網醫療保險公司高管如是說。
當前,醫療數據助力新型商業保險產品研發和精準銷售,商保發展空間極其廣闊。用互聯網和科技的方法嘗試進行健康管理,比如借助可穿戴設備隨時監測每個人的生命體征變化,然后提醒用戶用藥、運動、飲食、就醫等,如果患者的依從性好,那么患病率就會下降,從而有效控制保費。
專家表示,過去的醫保只保障健康的客戶,現在的醫藥商業險會針對特殊疾病設計特殊險種,為健康的客戶、出險的客戶及慢病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讓健康客戶少生病、不生病,讓患病客戶病情不惡化、得到有效治療。保險不單單是從治療的角度,而是從降低整體費用的角度來通盤考慮健康險控費,有助于實現醫保體系、保險公司和廣大客戶的三方共贏。
以平安好醫生為例,據公司業績說明會披露,疫情期間訪問量及用戶數激增,APP新注冊用戶環比增長10倍,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環比增長9倍。在政府醫保對互聯網診療補貼全面鋪開之前,與商業保險合作及會員制是收入增長主要驅動。比如通過私人醫生服務,用戶與珠江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平安人壽、民生保險等第三方保險公司合作,獲得醫療保障。
顯然,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疫情之下的互聯網醫療為其轉型提供了一個龐大的藍海市場,充滿著奇跡與可能性,險企能否把握住發展的需求, 利用“互聯網醫療+保險”創新出成功的商業模式,將是一場新的分層與較量。
(來源:《金融時報》)
CHIMA大講堂第一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75050
CHIMA大講堂第二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97828
CHIMA大講堂第三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093145
CHIMA大講堂第四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11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