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排隊、買藥不出門…… @“互聯網+”疫情成智慧醫療“加速器”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借助“互聯網+”,許多夢想都能變成現實。為了方便群眾就醫,我國早已開始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作用彰顯,“足不出戶享受診療”走近百姓。
2019年12月,濟南就公布了《濟南市“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行動方案》,承諾加快推動電子健康卡普及應用、優化支付模式等一系列互聯網服務措施。今年,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濟南互聯網醫院的建設步伐再提速,濟南市民享受到越來越便捷的“互聯網+醫療”服務。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針對很多發熱門診的患者“恐慌性就診”或對新冠肺炎知識缺乏的“咨詢性就診”,1月25日,濟南市中心醫院互聯網醫院正式開通“發熱咨詢門診”,是全市首家開通網絡平臺應對疫情的醫院。這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患者可以通過在線問診與醫生進行溝通,醫生通過癥狀和患者情況可初步給予咨詢、指導,減少了患者到醫院就診的交叉感染幾率。
章丘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新介紹,1月23日,章丘區人民醫院第一時間開通了互聯網醫院發熱門診免費綠色通道,選派50位優秀內科醫生提供24小時線上診療服務,市民足不出戶,全程在線免費問診。截至目前,章丘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已累計上線百余名醫生,單日接診量高達551人次。
“每天四次匯報體溫均為37℃,更是讓自己緊張壓抑。無意中看到網上章丘區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無助的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一位發熱患者在感謝信中寫道。正是與急診科專家張帥的“線上對話”,讓他緊張的情緒得到平復。1月26日,張帥創下了單日接診79人次的紀錄。同時,他還對線下急診發熱門診接診的每一位患者進行了關注,下夜班后在線上再逐一隨診,做到隨時監測患者病情變化、隨時對癥處理。“有些患者非常恐慌,又不敢來醫院,我們及時回復他們的問診,對他們來說是解決了大問題。”張帥說。
神經內科資深專家高兵一直關注著自己的接診平臺,生怕錯過問診的患者。來不及輸入文字,她就選擇語音,擔心患者藥物名稱寫錯,她就細心地用文字單獨標注出來。“在線上參與抗疫,為很多患者解決了問題,雖然很累,但感覺很有成就感。”高兵自豪地說。
“在互聯網醫院就診足不出戶,藥品到家真方便!”今年2月,家住天橋區幸福逸居小區的王女士親自體會了一把濟南市婦幼保健院互聯網醫院的便捷。2月12日,王女士登錄該院互聯網醫院,與醫生鄒卉進行了線上診療。通過視頻交流,鄒卉為王女士開了一周的用藥。因為王女士次日要去外地,鄒卉積極協調,在開具電子處方后,藥品經由濟南一家藥店配送,下午4時就順利送到王女士小區門口。從網上掛號就診到藥品配送到家,用時僅6小時。
早在疫情之前,濟南市的“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就已經初具規模。2015年,濟南市平陰縣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級評價通過六級驗收,走上了信息化強醫之路。
“六級”代表了什么水平?據了解,國際公認電子病歷分級評價最高為七級。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在視察平陰縣人民醫院信息化建設時曾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我見過的全國縣級醫院中醫療信息化建設最好的地方!”
平陰縣人民醫院醫務科主任孔平表示,達到六級水平代表著信息系統功能覆蓋到每個部門和各個診療環節,實現了醫療信息數據的高度共享,醫療質量、工作效能得到明顯提高。
該縣衛健局副局長張樹霞說,市民健康信息都被歸入縣域互聯共享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搭建互聯共享、標準統一的全民健康信息體系,真正做到了實時收集數據、精準分析數據和有效管理數據。2014年,平陰縣在全省率先采用云計算一體化模式,建立縣、鎮、村一張專網,建設全縣人口健康數據中心。
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了無死角、全覆蓋所有縣鄉村醫療機構。通過縣級信息平臺,向上聯系市中心醫院,向下縣、鎮、村各級醫療機構之間互聯互通,橫向與公共衛生、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等系統對接,將優生優育、診療服務、老年人查體、慢病管理等工作有效銜接,初步實現了居民全生命周期醫防融合的健康管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平陰縣人民醫院利用AI技術建設智能問診系統,緩解居民憂慮。對接國家權威“新冠肺炎”知識庫,上線24小時免費的“新冠肺炎”智能問診系統和智能中醫診療服務,居民在家可自行評估“新冠肺炎”風險。截至6月底,線上共接診咨詢居民3500余人次。
據了解,濟南市中心醫院、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成為濟南首批診間結算開通試點醫院。
自從互聯網醫院上線后,只需要一部手機,患者就可少跑腿或零跑腿。以濟南市一家二級專科醫院為例,在經過縝密規劃之后,這家醫院投入了300萬元建成以HIS系統、電子病歷系統、LIS系統、合理用藥系統、電子傳染病報告卡功能以及預約掛號功能、電子健康卡功能為主的立體化電子診療模式,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該院信息科主任袁昊說,患者可以通過支付寶軟件關聯自己的身份證號碼(醫保卡卡號),就診時只需要拿著手機前往提前預約的診室即可。醫生的醫囑、檢查項目甚至掛號費、檢查費、診療費等可以“一站式解決”。
袁昊認為,當全市醫院都開通相關互聯網醫療項目后,病歷、檢查報告、醫囑互認等功能也會開通,大大減少了患者的負擔和就醫成本。
濟南市民族醫院副院長馮程自稱是一位“互聯網+醫院”的忠實粉絲。在他看來,互聯網醫院技術潛力極大。除了減輕患者負擔和消耗外,互聯網也可以縮小影響醫院發展的人員、空間桎梏。他說:“有些醫院受客觀條件局限發展緩慢,但是互聯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馮程解釋,比如,通過互聯網門診平臺,實現湖南省湘西州的土家醫、苗醫的問診服務,方便濟南百姓不出濟南就可享受到遠在湖南的民族醫生服務,解決了空間不足、醫生出診成本問題、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通過相關部門審核、批準之后,患者在不具備制備中成藥能力的某中醫醫生處問診,通過互聯網申請,由具備制藥資質的藥房根據醫囑制作水丸、膏方,并為患者送藥上門,讓中醫藥服務更深入基層,這都是下一步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方向。
來源:濟南時報
記者:李鵬、時偉、邱天
CHIMA大講堂直播與回放:
https://djt.chima.org.cn
全國衛生健康行業網絡安全技能大賽:
https://chcsc.chima.org.cn
下一篇: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