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人民醫院:基于5G的區域“八大中心”急救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
2024年醫院新興技術創新應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動經行業專家背靠背盲審以及終審,共選出20篇典型案例,將陸續刊登出來,以饗讀者。
1 項目簡介
當今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諸如胸痛、卒中、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發病率逐年上升,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
長治市人民醫院始建于1915年,是長治市屬最大的三級甲等公立醫院,于2019年正式全面托管潞洲區人民醫院(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及轄區內3個衛生服務中心、20余家鄉鎮衛生院,2020年底,入圍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建設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實現從院前急救、基層轉診到院內多學科協同救治、患者康復隨訪、民眾科普教育的一體化救治,為胸痛患者、卒中患者、創傷患者、心衰患者、房顫患者、中毒患者、危重孕產婦和嬰幼兒救治搭建一張快速救治的網絡,統一診療規范,優化診療流程,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治療途徑,“打造黃金一小時生命救治圈”,以達到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患者救治率。
2 建設與開發
此項目建設的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一體化信息平臺包括: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系統服務平臺、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數據監控系統、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院前急救管理平臺、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院內多學科協同救治平臺和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數據上報系統。
圖1 平臺架構
(1)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系統服務平臺
房顫、心衰是心血管領域的兩類重大疾病,與胸痛等急性心血管疾病是統一學科范圍。胸痛、房顫、心衰患者的有效管理,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質量和預后。此外,長治市是煤礦強市和農業大市,因煤礦井下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及農業生產中的農業導致中毒的病例屢見不鮮。
因此,本系統服務平臺在現有“五大中心”的基礎上,延伸了房顫、心衰和中毒中心,構建“八大中心”急救一體化管理平臺,將專科救治的全流程、知識庫、質控全部建設完成,有效地規范了各急救中心救治的流程及關鍵質控環節。
(2)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數據監控平臺
實現患者數據的實時采集,并展示醫生工作量統計、呼叫原因分類統計、空車率統計、車輛任務統計、救治人數統計、出車實時情況、當天任務信息統計、事件信息提示、120急救車任務狀態、診療過程。展示患者信息、實時傳輸心電圖等生命體征數據,并以圖表形式展示統計數據等內容。
(3)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院前急救管理平臺
1)一鍵呼救
院前急救系統對接長治市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公眾號和云診室工作站,實現患者的一鍵呼救。患者只要關注長治市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公眾號,點擊“云上服務臺”即可直連我院遠程客戶服務端,對接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員,實現患者與接診客服的遠程視頻通話,相較原來的語音通話,該種模式為患者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務;云診室移動工作站是我院便民服務的又一項重要舉措,前期在我院醫療集團內部10家鄉鎮衛生院布設云診室移動工作站,該工作站可以進行血糖、血壓、心電體征等指標的測量,心電數據回傳到院內心電圖室完成報告書寫,并將報告回傳至鄉鎮衛生院進行查看,一旦發現有問題,可以實現一鍵啟動導管室,建立區域協同救治新模式,實現區域內心電一張網,為基層患者開通救治綠色通道。
圖2 區域心電一張網
2)院前急救車
對院前急救車進行升級改造,在原有急救車設備的基礎上增加GPS車輛定位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患者在撥叫急救電話后,手機會自動接收一條短信,告知患者急救車已派出,并可以實時查看急救車的行駛軌跡及位置;患者上車后,醫護人員可以將視頻監控系統打開,院內醫生可以實時查看患者的心電波形數據及狀況,如果發生特殊情況,院內會診醫生可以與車上的醫護人員及患者進行實時語音交流病情,并做出相應的指導,為患者到院就診做前期準備,節約搶救時間。同時,患者在救護車上的所有視頻內容及記錄將自動保存在系統中,以便后續查閱。
圖3 院前急救車
3)院前病歷
當患者被安全轉移至救護車后,醫護人員借助平臺內置的智能化病歷模板系統,針對特定診斷類型進行專科化病歷記錄。其次,運用平臺集成的各類專科化評估工具,對患者進行全面而專業的病情評估,并以標準化、結構化的數據格式即時存儲于急救信息平臺中。最后,利用智能醫囑生成模塊,精準開具適宜的緊急救治措施及用藥方案,實現救治工作的前置部署與無縫銜接。該系統不僅確保了病歷書寫的規范性與完整性,更通過結構化的數據錄入方式,顯著縮短決策反應時間,提升救治成功率,為后續入院治療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4 院前病歷
(4)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院內多學科協同救治平臺
該平臺與龍騰婦幼系統、互聯網醫院系統、HIS系統、電子病歷系統、醫囑系統、PACS系統、檢驗系統、心電系統、手麻系統、急診系統、CA系統、短信平臺、區域心電平臺、隨訪平臺、微信公眾號、醫院集成平臺等24個醫院信息平臺互聯互通,確保醫療記錄的標準化與精確度,有力推動了跨科室協作與醫療服務的無縫銜接。
圖5 院內多學科協同救治平臺
(5)區域危急重癥救治中心數據上報系統
一方面,該系統實現了院內患者的早期預防篩查與快速救治,一旦心電圖室發現該名患者有危機值就將患者信息上報至胸痛中心信息系統,最大限度地縮減決策延遲,為高風險心血管事件患者贏得寶貴的救治時機。
另一方面,該平臺積極對接國家級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以及房顫中心,實現了患者數據的自動化、實時上傳,使患者診療信息即時納入全國范圍內的疾病監測與防控體系。
3 關鍵技術或產品描述
(1)5G基站和移動手環
本項目以長治市人民醫院急診大樓改建為基礎,在大樓內安裝多個5G基站點位,搭配患者移動手環,實現患者醫療行為時間的自動采集、質控。
圖6 5G基站和移動手環
(2)記錄儀
為每次出診的醫護人員配備記錄儀,將診療過程的影像資料全部記錄留檔保存,既留下了診療資料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時,該記錄儀做成長治市人民醫院胸牌的樣式,既美觀又安全。
圖7 記錄儀
(3)視訊設備
為每輛救護車配備GPS定位設備和視訊設備,院內每個臨床科室都有對應的視訊設備構成院內視訊網絡,救護車上的視訊設備可以首先對接急診科的視訊,構成遠程視頻接診,如果有會診的需要,視訊設備可以互聯互通,實現臨床科室在本科室內的MDT多學科會診,節省的就診時間。
圖8 視訊設備
4 應用效果
(1)有效提高了危急重癥患者病歷的書寫率、完整性、上報率
自2024年1月系統上線以來,截止到2024年4月,該平臺累計患者700例,其中自行來院患者417例,救護車患者195例,轉院患者10例;自行來院患者病歷書寫完成396份,完成率達95%,救護車患者病歷書寫完成187份,完成率達96%,轉院患者病歷書寫完成10份,完成率達100%。
此外,房顫患者47例,上報國家房顫中心平臺數據47例,完成率達100%。
圖9 上報數據
(2)實時掌握區域危急重癥患者救治情況
自2024年1月系統上線以來,截止到2024年4月,該平臺累計共完成700例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其中,胸痛患者共155例,卒中患者155例,創傷患者211例,孕產婦9例,中毒8例,房顫47例,心衰3例,其他112例。同時,該平臺可以展示長治市區域內各區、縣的接診危重患者分布情況。
圖10 區域危急重癥患者實時救治情況
(3)實現患者病歷的實時質控
該平臺運用自動時間采集技術,實時監控患者上車、到院和治療開始等關鍵節點,并以不同顏色進行區分。實現了患者病歷的實時質控,為醫護人員提供了全面了解病歷質量的便利途徑。
圖11 患者病歷實時質控
(4)彌補了基層與偏遠地區危急重癥救治能力短板
該平臺充分利用5G物聯網技術的高速傳輸、廣域覆蓋特性,打破了傳統急救呼救在地理空間上的局限,確保無論患者身在何處都能實現一鍵快速、穩定、準確的關鍵呼救,極大地縮短了危急狀況下患者與救援力量之間的響應時間,成功地填補了這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救治能力空白,從而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5)以預防為主導,顯著降低患者發病率
本平臺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力量,實現對血糖、血壓、心電等關鍵指標實時監測預警與智能分析,結合個性化風險評估、疾病早篩干預以及健康教育等多元化策略,構建起一套前瞻性的預防干預體系,有效地降低了各類疾病的發生率,助力實現全民健康目標。
5 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基于5G的區域“八大中心”急救一體化信息平臺的構建及其在急救醫療中的實際應用。該平臺充分利用5G物聯網技術,打破信息孤島,沖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了患者信息的高效采集、精準分析與實時共享,同時,通過早期篩查、一鍵呼救、協同轉診等手段,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力推動了救治工作的前置化、專業化與協同化,顯著提升了急救醫療服務的整體效能,為快速、精準的診斷與救治奠定堅實基礎。
申報單位:
長治市人民醫院
聯合申報單位:
北京麥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案例賽道:
應用場景與技術創新
案例業務領域:
患者服務、遠程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