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醫改往前沖
近日,2022年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查詢新聞報道,諸多省、市、縣在組織收聽收看這場會議后,隨即通過各種形式部署貫徹落實措施,強調堅定不移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
各地高關注度的背后,是醫改這個新時代的必答題日益凸顯。加快解題進程,不僅事關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更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該參與的各方都參與進來,尤其是各級政府加強醫改工作統籌、各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在往前沖的同時,也在建設著更加美好的中國。
醫改的節奏更快
醫改是涉及千家萬戶的大事,始終是中國人高頻點擊的關鍵詞。這些點擊鼠標的手指,既來自預約診療的患者、開出處方的醫生,也來自衛生健康、醫保、藥監、中醫藥等部門的工作人員。
作為醫改的一面旗幟,福建省三明市在2021年掛上了“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基地”的牌子,承辦多期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和多個省、市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培訓班,接待醫改考察團251批次。人來人往當中,三明醫改的經驗也更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眼前。
“三明醫改緊扣三醫聯動,從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表象問題入手,進而解決醫療行為與醫學本質不吻合的根本問題,徹底改革不合理的政府管理體制、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改變醫院的運行機制。”至今,三明醫改政策設計的參與者、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詹積富仍精力充沛地給各地參訪的人員上課,通過對改革路徑的梳理讓人讀懂三明醫改的內在邏輯。
這個邏輯的核心歸納起來,就是醫改要“十個手指頭彈鋼琴”,不光患者、醫務人員要參與,負責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醫院人事制度的部門也要參與進來,在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下,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統計發現,各地加強醫改組織領導,積極學習借鑒三明醫改經驗,絕大部分省份由書記或省長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落實“一把手”抓醫改責任。
醫改被擺上“高位”,因為涉及的是復雜的利益調整,直面的是“硬骨頭”般的問題。成功解題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力度,最終呈現為“真抓實干”。
拉出2022年醫改的任務清單,加大三明醫改經驗推廣力度、開展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深化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21項工作,每一項都沉甸甸,涉及數量眾多的利益群體。
比如,解決人事編制制度問題。在國內很多地方的醫院,受限于編制數量有限,引不進急需的醫學人才,兒科、婦科、麻醉科等領域尤其存在短板。對此,多年前,河北省唐山市就開始探索改革,以編制備案管理改革為突破口,在核定公立醫院人員備案數、改革期間人員過渡、公立醫院定編定崗、用人自主權等方面做細做實,真正給公立醫院松綁解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看到,醫務人員比往常更辛苦、更累,也了解到許多醫院的生存比往常更為艱難。在財政補助難以一步到位的情況下,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既是對醫務人員應有的尊重,也能更加鼓勵他們憑勞動取酬、用技術吃飯,進而防止過度醫療,最終帶來的是醫生更有職業自豪感、患者的整體費用負擔減輕。2021年,浙江省臺州市累計進行3次調價,共調整6類531項醫療服務價格,同時在公立醫院創新實施綜合效能積分考核法,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622”績效分配政策,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年薪分別增長7.71%和6.63%。
顯然,隨著各地解題的“手指”更加靈活有力,醫改的節奏更快、步伐更穩,對成效的要求也更具體。
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
從2017年開始,國務院通報上一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全國共有上百個地區被評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的地方”。2022年,這一通報首次變更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的地方”,三明市、唐山市、臺州市等10個地方登上了榮譽榜。從獲得表彰的地區數量可見,深化醫改逐漸形成了星火燎原的態勢,在全國層面結出了累累碩果。
最新發布的《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為84.7億,比上年增加7.3億人次(增長9.4%);入院人次為24726萬,比上年增加1713萬人次(增長7.4%)。在醫療服務量增長的同時,患者醫藥費用總體穩定,波動較小,其中三級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次均住院費用更是出現了下降。另一方面,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20年的77.93歲提高到2021年的78.2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6.9/10萬下降到1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5.4‰下降到5‰。
這些數字,與國內諸多地方的改革相銜接,有著因果聯系。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邊境省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嚴峻挑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巨大。為此,該自治區啟動實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投入430.3億元,建設項目3022個,持續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在靖西、憑祥、東興3個邊境縣級市投入5.15億元,建設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
廣東省內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該省提出的對策是布局建設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同時安排高水平醫院一對一緊密幫扶欠發達地區5家醫院,提升薄弱地區醫療服務水平;大力推動醫聯體建設,全省組建74個城市醫療集團、428個專科聯盟、121個遠程醫療協作網;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安排73家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緊密幫扶113家縣級公立醫院,推動粵東、粵西、粵北的70個縣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
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崇明區地廣人稀,長壽人口密集,老齡化嚴重,曾一度存在百姓“就醫成本高、醫療可及性差”的問題。對此,崇明區近年來在優化醫療資源布局上下功夫,組織區內4家區級綜合醫院分別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等三甲醫療機構深度合作,開展同質化管理,充分發揮市級派駐專家帶教作用,用名醫工作室、全科醫生輪訓等方式促進崇明本土醫生成長。
可以看到,從防疫抗疫、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到醫生培養,每一項醫改動作都推動著老百姓的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
需要更大的改革魄力
經過多年探索,醫改的理念、原則和路徑早已明確。在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的同時,“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福祉”被反復強調。2022年全國醫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更進一步釋放了決心,強調“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補短板、強基層、建機制,鞏固和擴大醫改成效,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方方面面的信息匯總起來,已然指明醫改正往縱深走,面臨的難關更多,需要的改革魄力也更大。
福建省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省聚焦解決看病貴問題,完善藥械采購機制,開展大型醫用設備省級集中采購,兩年來節約4.6億元,今年將選擇40種藥品、5類耗材開展第三批省級集采。該省落地實施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布局建設三明等首批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開展“移動醫院”巡診、千名醫生下基層等活動,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
醫改不僅要讓老百姓獲益,也要讓醫務人員受到激勵。天津市成立市級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11個部門作為成員單位,統籌協調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積極承擔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日常工作,并建立了以京津冀為基礎、全國28個省級單位參與的“3﹢N”醫藥采購聯盟新模式。
在這個新模式中,260個品種的藥品、8類2959個品種的醫用耗材被擠出了價格水分。省出來的錢,除了讓利于患者,還該怎么用?“落實結余留用政策,累計向醫療機構撥付資金28億元,對支持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如此作答。
從醫改這個窗口,還可以看到醫院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為例,該院全面實施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支付方式改革,人均住院費用逐年降低;穩步推進人事及薪酬制度改革,2021年人員薪酬固定部分占比為46%;改革探索完善衛生技術分類評價體系,秉持以德為先,堅持“破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推行代表性成果認定,強化過程評價,促進人才差異化發展。該院還與省外的兩家醫院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派駐專家骨干、平移關鍵核心技術、啟動“卡脖子”攻關項目,為患者合理就醫創造實實在在的條件。
醫改在突破中帶來了新時代的紅利,這是對人民期盼的積極回應。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明確,將進一步推進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調動各地深化醫改的積極性。
來源:健康報